八仙塵燃三年|當疤痕變柔軟,心也開始鬆動

在住院時,我以為傷口癒合就代表痊癒,但後來才發現,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疤痕就是我的鎧甲

前半年,新生的皮膚很脆弱,輕微摩擦就會產生新水泡、破掉,又變成新傷口。接著疤痕逐漸增生,平坦的地方逐漸凸起、變得更硬、更緊。受損的神經也還在修復,觸覺異常敏感,輕輕觸碰就很疼痛。

看著疤痕每天都在變化,我再也想不起來原本的皮膚是什麼樣子?生活脫離常軌,面對皮膚、外表、熟悉的自己、行動力、生活,內心有各種失落;對未來、疤痕的變化,內心有各種未知與擔憂。

  「這樣的身體,還能被愛嗎?」

  「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接受這些改變,別人真的可以嗎?」

為了制疤痕增生,必須一直穿著壓力衣。身體上的疤痕,就像鎧甲一樣覆蓋全身,而壓力衣,是保護,也是另一層隔絕。

疤痕成熟後,內心也變得柔軟

一年後,疤痕的生長開始趨緩,我開始能夠比較自在地活動身體,心理上也比較有能力跟傷痛共處。只是那時候,我仍然有一種夾縫感——疤痕變得好多了,但還沒完全好。溫度覺和觸覺仍未完全恢復、異常的感覺、無法排汗,都是肥厚性疤痕的後遺症。心理的感受也還未完全復原,能笑,卻不持久;能哭,卻模模糊糊。

到了第三年,我做了幾次重建手術,把鼠蹊部的皮移植到腳背、後腳跟、膝蓋後側。當我看到自己的腳變得平滑、趨近於膚色時,內心竟然有一種「回到正常」的感覺。那一刻,我意識到,藉由使用資源和創造新的體驗,不只是身體的疤痕,心裡也能變得更柔軟。

對他人的眼光減敏感

前幾年,我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剛脫下壓力衣露出疤痕時,我很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對於別人憐憫或試探的眼神感到生氣,激起心理的防衛。。

後來,我逐漸能對自己的疤痕感到自在、對別人眼光減敏感,也比較有能力應對別人的眼光。例如:裝忙做自己的事情、看著對方(通常能讓對方尷尬收回眼神,哈哈! )、或是直接表達不想被探問。

隨著能力增長,我越能自在地與自己的身體共處,身邊的人也越能在和我互動時感到放鬆,甚至偶爾能開著疤痕和燒傷的玩笑。

當我開始放下對外觀的在意,親密關係與性互動中的不安也慢慢減少。

當身體變得柔軟,心理與親密關係也可能變得更自在。

疤痕的意義

近幾年,我持續使用資源按摩疤痕。我發現原本僵硬的疤痕慢慢變軟,異常敏感的觸覺也漸漸恢復。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只是照顧皮膚,而是在重新學習「與身體連結」,也放鬆心理的防備,也創造親密的可能性。

我開始深刻體認到什麼叫「疤痕」。不只是身體的、心理的也是。那就是癒合的傷口,會慢慢變得脆弱又紅腫凸起,會造成生活很多不便,可是好好照顧它們、隨著時間過去,疤痕們也會成熟,造成的不便會減少。

然後就變成一種烙印、一種訴說、一種經驗的痕跡。它在那裡,有時候忘記它的存在,生活還是這樣過下去,可是低頭看見,那些故事都記得。

如果你也在這條路上,或許可以從今天開始,試著感受自己的身體,給自己一點點溫柔。

 

 

重新建立自信,接納自己的過程

我知道,這一切並非一蹴而就。燒燙傷後的復原,不僅是身體的癒合,更是心靈的重建。你可能需要時間去學習如何再次接納自己,如何面對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但請相信,每一小步的努力,都是向前邁進的證明。你不必在短時間內達到完美,只要給自己時間與空間,接納當下的自己,並逐步重建信心。

Picture of 簡苑玲

簡苑玲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張維真

張維真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Feedback

回饋分享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推薦課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