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陳姿曄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昨晚,下班回到家洗澡,孩子打開浴室門,嘰哩呱啦說著,
這場景,似曾相似,瑜過去曾好奇我在哪些人面前可以自在
我們在哪些情境下能自在的展現自己的身體嗎?裸露身體,
我們家孩子在家中經常洗完澡,全身光溜溜跑出來,有時看
家中孩子的爸,也曾提出這樣的疑問,裸露會不會類似「細
媽媽微弱的腦袋,嘗試從孩子與大人的需求層次的視角來看
我們為了保護孩子,而希望他不要有這類行為,禁止的同時
那我們如何回應孩子的裸露呢,支撐孩子的發展需求,也安
知識是力量,理解是善意
大人以知識安頓自己,裸露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並不是
阿公阿嬤擔憂孩子的健康,而會說沒穿衣服會感冒,承襲了
支撐需求,溫和回應,理解彼此
理解了,我們不需花力氣防衛或攻擊,而是長出回應的能力
而孩子為何在阿公阿嬤面對也會裸露?因為對我家孩子來說
我們與社會規範的距離
大人如何在孩子性發展中支撐孩子,並與社會規範之間,找
我們需要自評本身所處環境壓力與回應的能力。例如,你覺
所以,關於裸露,原則是,大人至少可以創造一個安全自在的空間,讓孩子經驗身體自在的裸露,感受到對於自身身體的掌握。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在哪些情境下不宜裸露。
大人成為性教育的主人,建構性發展知識,理解自己認同的社會規範,與評估人際回應能力,才能在理解孩子與理解自己中,找到性教育的空間,逐步種下性教育的種子。
素材/日常性素材:孩子在家裸露是學齡前常見的行為樣貌。
鏡面/大人回應力:
支撐反應:學齡前的孩子,安全的裸露空間,是需要大人支撐與創造的。可能是洗澡時,可能是房間,可能是家中沒有客人時等。
反思反應:對於孩子在他人面前裸露自己的身體,有任何感受嗎?擔憂嗎?是否能透過知識及建構能力,安頓自己的心呢?
人際反應:面對孩子裸露時,在社會規範的壓力及支撐孩子發展中,找到安適的位置,踩在這個位置上時,需要具備人際回應的能力與語言。
萬花筒/共創關係力:面對身體,我們希望帶給孩子的是,身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