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大小事 | 09 恐同

#517國際不再恐同日
但到底什麼是恐同呢?
對於同志族群不友善
無法打從心底的祝福同志婚姻
就是恐同嗎?

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
簡稱「恐同」
最早在1971年由Weinberg提出

最早提出的「同性戀恐懼症」
是指男性因為『害怕自己被視為同性戀』
更刻意的避免和男性之間有任何較親密的接觸
又也許特別展現“男子氣概”
在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喜好興趣上
也在對於看到同志族群時
會感到厭惡、不適

#想想你周圍的男性友人會不會手牽手一起去上廁所

這個心態
同時也有可能會轉向對抗、歧視同性戀族群
時至今日
「恐同」這個名詞
常在描述個人對於「非異性戀」產生的個人情緒
包括憤怒、噁心、痛苦、震驚、恐懼感受

有時候,這個名詞也會直接連結到行為表現上
像是對於同志族群的歧視、騷擾、污辱、壓迫、反對
或是各種形式的虐待

#恐同的歷史與運動意義

當每個人都在問
「為什麼有人是同性戀?」
同性戀恐懼症這個名詞在問的是
「為什麼有人厭惡、恐懼同性戀?」

它的發明,在某部分而言
幫助將社會上普遍認為「同性戀有問題」的氛圍
開始把焦點轉向「歧視同性戀的人有問題」

#同性戀已經除病化
#那同性戀恐懼症是病嗎

同性戀恐懼症雖以「恐懼症」(phobia)為名
卻不是一種真正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診斷中的恐懼症(phobia)
症狀核心的情緒通常是焦慮
也有清晰可評估的診斷標準

恐同者針對同性戀常見的情緒卻比較偏向生氣(憤怒和厭惡)
而一直到現在
「同性戀恐懼症」依然沒有標準的定義存在

也有人質疑
「恐同」是否在污名化精神疾病
當一群人終於不再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同志)標籤成疾病時
另一群人又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恐同)標籤成疾病

類似於心理疾病的標籤
也容易把「恐同」視為個人的狀態與問題

而忽略了這是整個社會環境下
所共同塑造出來的結果

#也許我們都恐同

仔細想想
若一個社會在某個時代下
整體產生的氛圍是對於同志極度不友善
像是
認為同志是濫交、病態、不道德、犯罪、易染病的
這樣的氣氛
會透過媒體、網絡、家庭或學校教育傳播
那麼身處於其中的每一個人
不論是異性戀或是同志
不由自主的對於同志族群的感到厭惡、反感
難道單純是個人的問題嗎?

#貼上恐同的標籤我們走到哪了

到了2020年的台灣
同志婚姻即將滿週年
恐同這個標籤,我們到底如何使用?

仔細想想
現在的「恐同」和1970年代下的意義
可能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說
自己雖然會對於和同志互動感到不舒服
但卻支持同志基於人權爭取權益

而目前反對同志的團體
常常大多源自於宗教、政治保守
比起更人情緒感受
與社會結構文化脈絡息息相關
有些反對者,甚至也不見得厭惡同志
所以我們也會不停聽到有人說
”我也有很多同志朋友…“

517不再恐同日
除了邀請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營造同志友善的氛圍
讓恐同的種子不再傳播下去

也許也提醒我們
在替某人貼上「恐同」標籤時
可以停下來多思考一下
這兩個字
真的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對方的狀態
或幫助雙方溝通觀點嗎?

#性的大小事
#關於性別關於尊重我們都還在學習
#世界好大而人有千百種
#517國際不再恐同日 

……………………………………………………………………………………………………

暸解更多《性的大小事》

01 自主射精控制困難
02 三月桃花癲
03 敦倫
04 性成癮
05 智性戀
06 視訊性愛

07 白虎
08 開放式關係
09 恐同

……………………………………………………………………………………………………

Feedback

回饋分享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推薦課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