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心理師,我的另一個專業身分是性諮商師,以下這篇文章的視角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以專業性諮商師介紹了對慾望的反思。
慾望:像另一個自我
「慾望,幾乎就像是另一個人。」
還記得某次跟嘉惠督導時,她這樣說過。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慾望似乎真的像是一個有自己個性的存在。它時而羞澀、時而大膽;它有自己的偏好,某些事情它就是喜歡,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它有自己的衝動,有時顯得荒唐、不合時宜;甚至,慾望有時候似乎有著自己的自由意志。
當某種現象能找到科學依據時,人們常常感到安心,彷彿心中的混亂找到了答案。然而,慾望卻難以被標準化,也無法以規則和制式來框限。這讓人們,無論是面對自己的慾望,還是別人的慾望,都感到不安或彆扭,不知道該如何自處。
那麼,慾望與「我」的關係又是什麼呢?
慾望的層次:認知、感覺、經驗
「我知道我有慾望。」
「我感覺到『我的慾望』。」
「我感覺到『我正在慾望著』。」
這些看似簡單的句子,卻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
首先,「我知道我有慾望」這是理智上的認知。這層次比較容易掌握,因為它可以被理性控制,知道自己有慾望,給人一種安全感,因為它還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
接著是「我感覺到『我的慾望』。」這是對慾望的感知,常常伴隨著疑惑:這樣的感覺正常嗎?我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感覺嗎?當這些問題浮現時,人們會開始反思自己的慾望,甚至質疑它的存在。
最後是「我慾望著」,這是一種全然的投入狀態。在這層次中,身體的感覺變得敏感,與平常不同;思考的方式變得不再理性;情緒波動加劇,像是在經歷一場情緒的海嘯。這時,你會覺得自己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人。
經歷慾望:像進入另一個世界
當你處於「我慾望著」的狀態時,身體變得格外敏感,仿佛所有埋在肌膚深處的神經都突然被喚醒,觸覺變得極其敏銳,嗅覺、聽覺、視覺都被放大了,認知也隨之改變,原本不在意的細節突然變得格外重要。譬如,一道小小的疤痕會讓你陷入反思:「有傷疤的我是不是不完美?那麼,不完美的我,還會有吸引力嗎?」
情緒的波動像是海上的浪潮,時而興奮、時而羞愧、時而渴望,隨著慾望的浮沉而起伏不定。這些極端的情緒,讓人一時無法招架,也讓經歷慾望變成了一場內心的掙扎。
“掌控慾望,學會安頓的能力”
這三個層次越來越深入,對應的挑戰也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能力來應對它。
首先是安頓身體感覺的能力。當感覺過於強烈或過於微弱時,身體都會覺得不舒服,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接著是安頓認知思考的能力,因為最難搞定的永遠是我們自己,尤其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我時。最後是安頓情緒的管理能力。情緒如同海浪,如果不學會如何駕馭它,你會被淹沒。學會如何在情緒的浪潮中衝浪,你就能好好跟慾望相處。
這篇文章我不使用激勵人心的結語,因為慾望本身就是一場探索,也許沒有固定的答案,但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