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來自低谷的幽蘭——如何靠近身邊的跨性別朋友

2015年,台中一中生物老師曾愷芯公開了自己從生理男性變成女性的心路歷程,讓大家看到她終於如願成為真正的自己。這段經歷不僅是一個個人的故事,更是對性別多元化的有力呈現。大約一年後,電影《丹麥女孩》在台灣上映,講述了史上第一位接受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莉莉·艾爾伯的故事。再加上唐鳳出任政務委員的消息,這些事件逐漸引發台灣社會對跨性別議題的關注。大家逐漸意識到,身邊的跨性別族群並不罕見,開始理解到性別並不僅僅是簡單的男女二元分法的選擇,而是一個多層次的、流動的光譜。

傳統上,性別被視為客觀事實和固定區分的概念,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就像古老地圖上標示的疆界,壁壘分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深入探討,如今我們開始理解,性別是一個複雜且流動的議題,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這種認識讓我們對性別的理解更為靈活,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標準和界限。

跨性別的定義其實非常廣泛,只要一個人的行為大幅偏離原生的生理性別所假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即能稱為跨性別(註一),亦即,當一個人的行為與他們原生的生理性別的社會期望不一致,就可以算是跨性別。隨著跨性別議題的能見度和性別意識的提高,我們在諮商輔導和助人工作現場也逐漸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多元性別認同的求助者出現,越來越頻繁地遇到相關個案。這些現象不僅反映出社會逐漸變得開放和包容,也考驗著專業工作者的性別價值觀與對跨性別族群的理解。

以下分享幾個可以幫助理解和靠近跨性別朋友的要點:

  1. 平常心對待,不了解就多問

對於許多人來說,我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其實根深蒂固,像是日常生活中早已習慣的一種潛規則,會用「男生應該怎麼反應?」或「女生應該怎麼表現?」的既有立場來看待人。但在面對跨性別朋友時,我們需要放下這些預設立場。這就像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我們需要時間去習慣,也需要好奇心去探索。可以嘗試了解跨性別文化中的術語,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處境的方式,用更開放的心態去理解對方。如果有不確定或不了解的地方,應該主動詢問,並且抱持著好奇心和真誠去接觸。不要假設自己知道對方的經歷或感受,因為每個人的性別旅程都是獨特的,有著不一樣的風景和故事。

  1. 使用對方喜歡的稱呼,尊重他/她的選擇

有時候我們遇到性別氣質表現中性或與傳統性別價值不符的人,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對方。這時,可以簡單地問對方:「你希望我怎麼稱呼你??」尊重對方的選擇是支持他們身分認同的第一步。不要對他/她以前的名字或原性別身分過度好奇,因為這可能對他們來說是一段不願提起的過去。因此,即使我們偶然得知他們過去的名字,也不要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告訴別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註二)

  1. 不要隨意判斷對方的性別認同或性取向

性別認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個人歷程,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既定程序可以遵循。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開花時間,每個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探索也需要不同的時間跟歷程。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跨性別者一定是在「住錯了身體」,也不能把所有跨性別者標籤為一定會追求極致的女性或男性表現,這樣的看法其實是簡化了性別的多樣性。舉例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跨性別女性應該非常「有女人味」,而跨性別男性應該看起來非常「man」。但是,現實中每個人的表現方式都有所不同,就像花朵的形狀、顏色各異。有些跨性別者可能不喜歡用激素治療或手術來改變自己的外貌,他們選擇了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保持開放,不要僵化地認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應該一樣,他們的故事都是獨特的,保留彈性、傾聽對方的故事才是最好的最真誠的接觸。

  1. 接納自己被不同價值觀衝擊的感受

當我們面對與自己生命經驗截然不同的人時,可能會感到錯愕、陌生、焦慮、不知所措,甚至不適應、想逃避。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就像我們在進入一個陌生的國度時,可能會因為不熟悉當地文化而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接納自己受到的衝擊,讓自己有時間去適應、去消化這些情緒。
處理這些情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回顧自己的性別成長經歷,了解自己對性別的觀念是怎麼形成的,性別的二元觀念,可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話,允許自己打開一扇窗,多看一點新的景色,去接觸那些不同的經歷,但記住不要勉強自己,真誠面對自己的感受,比形式上的接納更為重要。如果想要在這方面有更多的覺察跟對話,可以尋求受過性諮商訓練的專業督導的支持,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和理解這些情緒。

  1. 理解跨性別朋友可能對周遭環境的敏銳與缺乏安全感

根據統計,超過90%的跨性別學生在求學期間都曾經遭受過語言或肢體上的欺凌與標籤。在美國,有超過55%的跨性別學生曾因為不平等對待而逃課(台灣目前尚無相關數據),嚴重影響到跨性別學生的受教權益(註三)。這些經歷讓跨性別朋友對周遭環境保持高度警覺,十分在意異樣眼光或是周遭的耳語,較難打開心房。因此,建立信任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陪伴他們,理解他們的恐懼和不安,才能建立起穩固的關係,也能幫助我們減少在陪伴過程中的挫折感。

  1. 細緻地討論身體改造和身體意象

如果跨性別朋友願意與你分享有關改造身體的計畫或想法,這代表他們對你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此時,我們需要放慢腳步,仔細傾聽,並細緻地和他們討論不同的改造方法。你可以耐心地了解各種選擇的優缺點,以及需要的事前準備和事後照顧方式,幫助他們充分了解每一個選擇的影響,找到最符合自己期望的選擇,成為自己心目中想要成為的自己。

  1. 理解性慾望和親密關係的挑戰

對跨性別朋友來說,目前的社會環境對於性別角色、擇偶標準以及對少數族群的歧視和偏見,使他們在尋找親密關係時比順性別者更困難(註四)。在這樣極度壓抑、無法定位自己的環境下,無法獲得親密感與接納時,性慾望有時可能成為一個宣洩情感和壓力的出口。當你聽到他們談論性慾望、性幻想或性經驗時,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覺得這些故事有些難以理解。但如果能夠抱持開放的態度去聆聽,慢慢你會發現這些慾望背後,其實隱藏著和我們所有人一樣的渴望,都是期待愛、尊重和歸屬感。我們需要明白,他們所描述的慾望或許是他們表達內心需求的方式。理解這些,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看見他們的內在世界,而不僅僅是看到表面的行為。

  1. 協助他們找到社會支持和資源

對於社會中的少數族群來說,找到與自己有相似經歷或認同的群體、凝聚歸屬感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方式,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座可以停靠的島嶼。因此,我們可以協助跨性別朋友找到可以依靠的朋友、家人或組織,也可以幫助他們參與學校或社區中的支持團體。在台灣,可以尋求台灣同志諮詢熱線、TG蝶園或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等資源,這些組織不僅提供支持,還能成為跨性別族群的歸屬感來源和聯繫點,讓他們的生活環境更有支持、更友善,感受到更多的理解與共鳴。

  1. 主動學習跨性別相關資訊

美國心理學會在〈關於跨性別者、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一文中建議,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參加會議或或諮詢性諮商師、跨性別專家,來增進對跨性別議題的了解、獲得更多知識(註五)。這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跨性別朋友的處境,還能提升我們在提供服務時的專業度與細緻度。此外,平時可以多留意東西方跨性別名人的生命故事,這些已經公開表達自我的楷模能給予跨性別朋友希望和榜樣,幫我們建立跨性別楷模資料庫。這些公開分享自己身分的楷模,能給予跨性別朋友力量,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有人已經走在前方為他們鋪路。

“陪伴跨性別朋友走過探索之路”

探索自己的性別身分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就像穿越一片茂密的森林,路途中可能充滿了荊棘和未知的風險。但每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在努力成為真實的自己,這樣的勇氣和努力值得被尊重與禮敬。跨性別朋友們就像電影《分歧者》中的角色,他們渴望掙脫禁錮,突破社會的束縛和標籤,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他們更像是生長在陰暗谷底的美麗幽蘭,儘管環境艱困,依然綻放出獨特而迷人的芳香。只要我們用溫柔和真誠靠近,就能發現他們的美麗和堅強。

在一個不允許自我表達的社會裡,也許我們的一些接納和理解,能讓跨性別朋友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特別的、有價值的。這不僅是對跨性別族群的支持,更是我們對一個多元而包容社會的貢獻。透過這些努力,我們也在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跨性別朋友們和每個人都能自由、平等且尊嚴地生活,活得更自在的世界。

Picture of 郝柏瑋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郝柏瑋

郝柏瑋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Feedback

回饋分享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推薦課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