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穿裙子的男孩》這本書在某國小因家長的抗議而被下架,引發了很多討論。反對的家長認為,推薦這本書是在鼓勵男孩穿裙子或變裝,這樣會混淆孩子的性別認同,影響他們的性別發展。這件事反映了部分家長的擔心和顧慮,背後包含著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例如「男孩不能穿裙子」或「穿裙子就不再是男孩」這種價值觀。他們擔心,這樣的書籍或資訊會讓孩子在性別認同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在性別發展的過程中造成混淆。
這個事件也在網路上引起了各種討論和回應。例如,有位校長為了表達支持,直接穿上裙子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有些人在網路上發布了許多古代男性穿裙子的圖片,用來強調「穿裙子不代表性別」。這些回應展現了社會上多元的觀點和價值,也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的信念如何受到成長環境、資訊接觸和學習與成長的經驗影響。這些信念像一個「框架」,形塑了每個人的世界觀,決定了我們覺得什麼是「對」或「錯」、「好」或「壞」,什麼是「應該」或「不應該」,而每個人又會帶著這些學習到的信念繼續教育下一代。
家長們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這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希望幫孩子選擇適合的教材與教育方式,提供他們有利於成長發展的環境。然而,作為性諮商師與心理師,我也希望提醒家長們在性別或性教育方面,可以考慮以下幾個部分:
一、 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
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發展和價值觀交融的社會中,孩子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有些是我們認同的,有些是我們不認同的,甚至有些資訊可能會引發我們的焦慮和擔憂。如果願意的話,家長們可以試著覺察與探索這些引發焦慮的情緒背後,究竟反映了哪些價值觀和信念?這些信念從哪裡來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現在的自己又選擇相信什麼?希望教給孩子什麼?這些反思,就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有機會看到自己背後的價值觀。試著保持開放與對話的可能性,從中覺察自己與教養方式,這樣做不僅能讓自己成為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家長,也能在教養的過程中保持彈性和調整空間,對孩子的教育及養成也有所助益。
我們不需要將自己鎖在一個固定的框架裡,反而可以將這個框架打開,讓彼此一同成長。這樣的教養方式,就像是在為孩子和自己都鋪設一條更寬廣、更包容的道路。
二、 將擔心轉化為孩子成長的機會和所需具備的能力
當我們面對那些令自己感到不安或擔心的資訊時,除了嘗試禁止或隔絕,或許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學習機會。畢竟,與其完全杜絕這些資訊,不如將它們轉變成討論的素材。例如,你可以問孩子:「你看到這個男孩穿裙子,你覺得怎麼樣呢?」、「男生穿裙子是不是就變成女生了呢?」、「你怎麼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開始思考和判斷,引導陪伴他們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接受我們的想法。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家長的擔憂出發,變成進一步思考孩子對此所需要建構與具備的能力。例如:「我擔心你穿裙子會不會被嘲笑或欺負。」透過這樣的討論,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保護自己,或者當遇到嘲笑時該怎麼處理,這些能力包括了自我保護、人際互動與因應、如何尋求資源與協助等等。這些討論有助於孩子的發展與成長,讓孩子建立起更健全的心態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這樣做就像是一個鍛鍊的過程,我們給孩子提供了面對困難的「萬能口袋」,裡面裝滿了各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孩子在成長中遇到挑戰時,可以從中選擇最適合的道具來應對,這樣他們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是成為能夠積極應對問題的人。
三、 建構發展友善性別與尊重的環境
對於我而言,性教育或性別教育不只是選擇教材或書籍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傳遞面對差異和尊重多元的態度。父母、師長和成人的行為,其實比千言萬語、耳提面命或教科書上的內容更有力量。當我們能在生活中展現尊重和理解,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最真實的榜樣,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尊重與理解他人,取代貶抑、排擠與傷害。這也是性教育與性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內涵。
舉例來說,當孩子看到我們如何尊重身邊與自己不同的人,不論是性別、文化或信仰上的差異,這些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他們尊重與包容。這種身教比單純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更有力,潛移默化中,我們種下的是尊重與愛的種子。
我衷心希望我們可以為孩子們建構出一個性別友善和尊重的發展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自在快樂地成長、少受一點傷。
“透過身教,引導孩子建立正確性別觀念,讓他們擁有足夠自信和能力,在這個多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語
《穿裙子的男孩》下架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上關於性別的多元觀點和爭論。無論最終的立場如何,我們都應該從中學會開放與包容,並用這個機會來檢視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性別教育不只是一本書或一堂課,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對待彼此、理解差異和尊重多元的過程。
透過身教,我們能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我們都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溫暖、包容的環境,讓他們成長為更健康、更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