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重新愛自己:陪伴孩子的溫柔指南

「媽媽,為什麼我們要搬家?」
  「爸爸還會不會回來?」
  「以後我們還是一家人嗎?」

當家庭結構改變,孩子的世界也跟著改變了。 無論是分居、離婚,還是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這都需要時間適應。

如果你也正經歷這一切,請先深呼吸,給自己一點時間。 這篇文章,想溫柔地陪你走過這段旅程,讓你知道: 你並不孤單,而你的愛,仍然可以成為孩子最大的力量。

 

 

離婚後,孩子的變動適應期:愧疚感 vs. 成長契機

許多家長在離婚後,內心最糾結的情緒就是「愧疚」。
你可能會問自己:
「是我選擇離婚,孩子卻成了被影響的一方,這樣對嗎?」
「我們的家庭變了樣,孩子會不會因此沒有安全感?」

如果離婚過程中曾有激烈爭吵或衝突,擔憂孩子是否會受到心理影響,這種擔心更可能揮之不去。

但其實,這段經歷,也能轉化為孩子的成長機會。
人生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孩子終究會遇到環境變動、關係變化,現在的經驗,正是鍛鍊他適應力的契機。

當孩子因搬家感到不安時,讓他參與布置新家,選擇自己的床單或擺設,建立熟悉感。
當孩子發現早餐店換了,帶著他一起尋找新的喜好,讓「改變」變成一次探索,而不是失落。

你的陪伴,能讓孩子學會:改變不可怕,因為愛一直都在。

關注自己的狀態,才能穩定陪伴孩子

你是否發現,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擔心他們能不能習慣新的生活,卻忘了照顧自己的心?

但事實是,當家長自己穩定了,孩子才會安心。
就像飛機上的安全指示:「大人先戴上氧氣罩,才能幫助孩子。」

如果你仍處在情緒波動中,請允許自己停下來,照顧自己的感受。
✔️ 允許自己難過,但不要獨自承擔,可以找親友傾訴
✔️ 給自己設立「自我照顧時刻」,哪怕只是泡杯茶、看一本書,讓內心平靜
✔️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穩定,他也會更快適應新的生活

💡 媽媽的情緒穩定,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善用「固定的親子習慣」,給孩子穩定的愛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穩定的陪伴」。

即使生活變了樣,仍然可以透過小習慣,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沒有改變」。

✔️ 每天 15 分鐘的親子時光 → 不論是吃早餐、一起散步、玩桌遊,這些小小的時刻,能讓孩子知道:「我們還是會像以前一樣,一起開始新的一天。」
✔️ 一週一次的「我們的約定」 → 例如固定的故事時間、週末的手作時光,讓孩子在變動中,仍有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這些小時刻不僅能增加親子連結,還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係,沒有因為父母離婚而變得不一樣。

💡 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不是「完美家庭」,而是父母願意陪他走過變化的心。

「我很難過…」:讓孩子自在表達各種情緒

孩子可能會因為家庭變動,而感到生氣、困惑、甚至不安。
但請記住:沒有哪一種情緒是「應該有」或「不應該有」的。

當孩子對你說:「我很難過」,請試著這樣回應:
💛「媽媽也會有不習慣的時候,我們一起找方法讓新家變得更舒服,好嗎?」
💛「你覺得生氣,爸爸願意陪你聊聊,我想聽聽你的感受。」

當孩子知道:「無論我有什麼感受,爸媽都願意聽」,他就不會把壓力憋在心裡,而能學習更健康地面對情緒。

💡 穩定的情感連結,能讓孩子擁有面對未來的韌性。

孩子需要的,是安心的陪伴,而不是完美的家庭

 親愛的家長,這段路或許不容易,但請記住:
你並不需要成為完美的家長,
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能穩定陪伴他的你。

當你穩定自己,給予孩子愛與支持,
他也能更有力量去適應變化,擁有面對未來的韌性。

💛記得 謝謝自己、肯認自己,一路陪著孩子走過這一切。

 

Picture of 王嘉琪

王嘉琪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王嘉琪

王嘉琪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Feedback

回饋分享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推薦課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