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學的性平教育,和你想的一樣嗎?

談到「性別平等教育」,有些家長會以為那是一堂特別安排的課程、某個單元、或幾次特定講座。但其實,性平教育早已悄悄走進孩子的日常學習中——不是額外加的課,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視角,也是一種生活裡的理解力。

那麼,孩子們到底在學什麼?老師又是怎麼教的?這篇文章,帶你更靠近教室現場,一起看看性平教育的實際樣貌。

性別平等教育,不是要大家變得一樣

《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各級學校應將性平教育融入各學習領域的課程中。
換句話說,這不只是公民課的內容,也可以是自然課、體育課、國語課裡出現的一段討論。

這樣的教學目的不是要讓男孩女孩越來越像,而是希望孩子能:

  • 認識性別差異與多元特質
  • 理解性別角色不必被限制
  • 學會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他們其實正在學習「尊重與理解」

你可能會好奇:「那老師到底是怎麼教的?」

有些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出簡單但有力量的問題:

🗣️「為什麼男生一定要勇敢堅強?女生就只能喜歡粉紅色?」
🗣️「如果班上有人因為穿著或打扮被取笑,你覺得那是誰的問題?」

透過這些提問,孩子開始練習鬆動自己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學會思考「怎樣才算尊重別人」。

有些學校也會設計模擬與討論活動,例如:

  • 角色扮演:模擬當有人被性別歧視或騷擾時,自己會怎麼做、能怎麼回應
  • 故事討論:透過真實案例或繪本,引導孩子認識多元家庭、跨性別者的處境
  • 行動計畫:設計「性別友善小任務」,讓孩子在日常中實踐尊重與友善

這些學習看似簡單,卻能慢慢改變孩子的觀點,也建立出一種「我們要怎麼與不同的人好好相處」的能力。

家庭,是性平教育的延伸場域

性別平等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家長的回應與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對性別的看法。

有時孩子可能會帶著疑問回家,比如說:

👦「今天有個同學說我很娘,媽媽,那是不好的意思嗎?」
👧「為什麼有些人會說男生不能哭?」

當這些對話發生時,我們不需要急著糾正對錯,而可以這樣開始陪伴:

  • 「你怎麼看這句話?你當時有什麼感覺?」
  • 「你希望以後別人怎麼對待你?那你又想怎麼對待別人?」

這些對話,不只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也讓他知道:即使有時候跟別人不同,他也能在家裡被理解、被支持。

Picture of 黃怡禎

黃怡禎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黃怡禎

黃怡禎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Feedback

回饋分享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

陪伴你面對穿越傳統框架的性意識,鍛鍊性健康發展5能力,讓性健康能力發展走入生活日常。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Picture of 陳姿樺

陳姿樺

諮商心理師/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推薦課程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