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呼吸、腹式呼吸等放鬆技巧,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在學校的輔導課、本自助指南,還是應對高山反應的建議中,這些方法都被廣泛提及。然而,對我而言,這些呼吸技巧有時並不能真正讓我感到放鬆。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呼吸方式多種多樣,眾說紛紜。有的建議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有的則主張鼻吸鼻吐。有些強調吐氣必須比吸氣長,並要求吸吐的秒數要有特定的比例;還有的建議吸氣要吸滿,吐氣要完全吐盡。當我心情煩亂時,嘗試任何一種方法無效,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方向,不斷切換到另一種方法,結果反而更加焦慮。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刻意調整呼吸,有時甚至感到呼吸不順暢,反而讓人更加煩躁。
開始學習生理回饋治療後,我才發現,原來這種困惑並非我一人獨有。有些以調整呼吸作為主要放鬆方式的個案,在進行生理心理評估(PPA)時,生理數據顯示他們並未真正放鬆。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他們也發現刻意調整呼吸反而讓自己更疲憊,猶如揠苗助長,適得其反。
調整呼吸確實是有效的放鬆技巧之一。透過緩慢而深長的穩定呼吸,我們能啟動身體的副交感神經,提醒自己已不再處於交感神經興奮的備戰狀態,讓身心得以休息和恢復。然而,關鍵在於,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呼吸方式?
我非常認同生理心理回饋對「調整呼吸放鬆」的觀點:「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最適合自己的放鬆呼吸方式,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只是可能因為長期處在不自覺的壓力狀態中,而漸漸遺忘了。」這就像是一條潛藏在我們內心的河流,只需找到源頭,便能順流而下,達到放鬆的彼岸。
這個觀點對我而言,有幾個深刻的啟示和意義:
- 不必追求統一的呼吸模式:我們無需強迫自己遵循某種特定的呼吸方式,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適合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就像穿鞋一樣,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 循序漸進地恢復本能的呼吸:要回到身體本能的放鬆狀態,需要時間慢慢調整。如果一開始就要求自己跟隨不符合當前狀態的模式,無異於一步登天,容易產生挫折感,反而無法放鬆。
- 增進對自身身心狀態的覺察:了解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態,提升對身體的感知,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其中關於第三點,我認為「生理回饋治療」幫助極大。許多人可能長期處於壓力的備戰狀態而不自知,對於身體的覺察不夠敏銳,甚至長期對自身狀態毫無感覺。透過生理回饋儀器的客觀評估,我們可以獲得一系列客觀的數據,猶如一面鏡子,清晰地反映出我們的生理狀態。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後,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設計的練習,能夠更有效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放鬆呼吸方式。這就像為自己量身訂製一把鑰匙,才能順利打開放鬆的大門。
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調整到適合自己的呼吸方式時,不僅心理上感到放鬆,生理數據也同時顯示出放鬆的狀態。透過儀器,我看到自己的感受與生理反應達到一致,這種身心合一的感覺,給了我極大的信心。這份信心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透過調整呼吸來放鬆自己,並且更敏銳地覺察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找到了心靈的羅盤。
透過調整呼吸的放鬆方式法多種多樣,但要確認所使用的方法是否真正有助於身心同時放鬆,並能融入日常生活中。對我而言,「生理回饋治療」確實是目前最有價值的工具之一。它幫助我重新拾起身體的本能節奏,如同樂隊指揮找回了完美的節拍,讓整個樂章恢復和諧。
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呼吸方法,就像是在迷霧中尋找光明。不要盲目追隨他人的腳步,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狀態進行調整。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深入的自我覺察和適當的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之道,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自在。
希望每個人透過深入自我覺察和適當練習,找到屬於自己放鬆之道,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