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家族出遊,去了包棟的民宿三天兩夜,一起烤肉同歡,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週末,然而,始終令我無法忽略的,是一個抱著平板的四歲小孩。
他好快樂,他在平板的世界裡好快樂。
平板就像是他的替代母親,總能給予他源源不絕的情緒滋養與撫慰。不過,當時正巧碰上吃飯時間,因此平板被沒收了。
當孩子子無法使用平板之後,我發現他似乎不太會玩,他無法跟周遭的環境產生連結,因為周遭的刺激都遠不及於平板的世界。
隨即,他露出了猙獰的表情,像是一頭野獸,時不時想要伸手攻擊,卻被大人憤怒阻止。於是,他繃緊身體、拉開距離,用肢體持續表達抗議,在旁邊瞋視著,宛如一隻刺蝟,難以靠近。
我一邊看著那個賭氣的孩子,內心浮現了一些感受,可以想像,這個孩子此刻有多麽的無助、挫折、憤怒和受傷。
大人們畢竟沒有學過親職教養的知能,因此用來用去,就只是重複那幾個策略:先是嘗試好好說,再來嘗試表達關心跟連結,後來選擇忽略不理,抑或是加入一些揶揄、嘲諷跟威脅。眼看著介入無效,孩子越發憤怒,只能嘲諷著3C教養方式所帶來的問題,對比以前的養育方式,質疑當今教養方式的失敗與不堪。
接著,我離開飯桌,蹲下身子,在他旁邊說道:「現在是吃飯時間,你不能玩平板很無聊對不對,如果你還不會餓,可以來我旁邊摸摸我的柴犬皮卡。」透過語言的安撫,孩子原本拱起的身子慢慢放鬆下來,他跟隨著我的步伐,走回我的位置上,摸著皮卡,頓時之間,好像暫時忘記了剛剛的生氣。
不久,孩子彷彿又再度想起剛剛的挫折感受,於是,藉由這隻寵物,來表達自身的憤怒與生氣。
「皮卡,你去咬他們。」
「哼!我要跟皮卡說,叫他來咬你們。」小孩對著大人們大吼。
大人們當然無視這個威脅,只是搖頭表達無奈,把所有的問題都怪給這個數位時代。而我很清晰感知到,此刻他內在的憤怒、受挫和攻擊的能量仍舊困難無法調節。
於是,我輕聲跟他說:「我看到你很生氣,但是皮卡是我們的家人,他不會傷害別人,我們不會傷害別人,你很生氣的話,可以摸摸皮卡,跟皮卡玩。你看,皮卡很喜歡你,因為你是個很懂事的大哥哥。」
慢慢的,慢慢的,那個情緒好像有點鬆動了,他的攻擊慾望也比較後退一些,久違地露出笑容,如此天真無邪,如此可愛。才發現,好幾度大家幾乎都忘記了,他只不過是一個四歲的孩子。
那些責備、嗤笑、無奈和無視,不只對於孩子的成癮問題無效,也無形之中,傷害了彼此的依附關係。
其實,問題的根源不是平板,而是彼此的關係,以及情緒調節。
這不只是讓孩子建立自信,更是讓她學會質疑媒體灌輸的標準,培養自己的價值觀。
作為一個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因著發展狀態和年齡限制,本來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引導、教育、陪伴、連結和支持。但是,當他的情緒,過去都被這些數位資訊給轉移或分心了,一旦沒有了這些工具/玩具,他的情緒就會停滯在那裡,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可能傷害身邊的人。
要如何陪伴孩子調節情緒呢?分享幾個核心策略如下:
1.為彼此創造足夠的物理及心理空間,降低「壓力」伴隨而來的緊繃
2.允許孩子用他的方式表達情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給予回應
3.用眼神與肢體傳遞安心的訊息,表達連結
4.輕柔的聲音,傳遞穩定與安全的感受
5.運用媒材喚起感官知覺,轉化孩子注意力
6.同理反映孩子的情緒狀態,給予支持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隨時觀照自身的感受,練習調結,當我們能夠調節好自身的情緒,才有辦法騰出心理的空間,去容納孩子的情緒。
不只是控制與管理3C產品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透過安全的依附關係,陪伴孩子建立調節情緒的能力。
3C產品能暫時轉移注意力,但卻沒有辦法教會孩子如何學習調節情緒,唯有引導、陪伴、教育與練習,孩子才能夠慢慢學會,如何與這些數位科技,建立一個合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