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大學選擇心理系並非像其他人一樣是擁有著特別夢想或熱情,而是在志願卡上眾多商學院科系中考上了。然而,我自小對醫學和人體變化有興趣,夢想進入醫院穿白袍工作,發現心理系畢業有機會成為臨床心理師到醫院工作,於是大一立下目標。雖然旅途中充滿挑戰,最終穿上白袍進入醫院實現夢想。
國小到國中成長過程中我未經歷太多因學習而痛苦的經歷,直到高中經歷了無數努力成績仍然在班上排名後段的經驗,才真正體會到文憑主義對人分類的殘酷。這經驗讓我開始反思過去自己也曾以成績評價他人的錯誤,並深感羞愧懊悔。之後,進入大學心理系的學習中,更發現成績帶來的傷害是蠻多人的普遍經驗,進一步激發我對評價體系的反感,並決心不再用單一標準看待他人。然而,即便我厭惡評價,但評價的慣性深植內心,成為我在臨床工作中需要不斷意識與鍛鍊的部分。
“肯定自己的力量,將每一場生命變動視為成長的機會”

在臨床心理師實習期間,當我必須評估發展障礙孩子們的進步時,經常感到內心的虛偽,我無法看見並真誠地稱讚他們的進步。這促使我反思「評價」對我的影響,並開始刻意鍛鍊自己看到他人優點的能力,這段已持續鍛鍊十年以上的學習歷程,幫助我逐漸能夠用不評價的方式看待人們。也因著我有了不評價能力,我的選擇更寬廣,可以選擇評價或不評價。
因著專業與人生階段恰好走到對伴侶關係產生好奇,以及一次機緣下聽到嘉惠執行長的介紹荷光的演講,促使我好奇參加了荷光的性自我探索團體,也打開了我人生的新篇章。這次經驗讓我首次感受到身處被完全接納、無評價的環境有多自在,也讓我認識到性這個領域被評價和污名化的程度有多深。這樣的體驗讓我不僅想進一步探索如何辦到的?也想讓其他人經驗到這樣自由、不需隱藏自我的環境,這成為我投身性諮商領域的起點。

看到個案能夠擺脫外界評價,開始對自己產生好奇,並練習生活中需要的能力,朝向自己理想的生活邁進,這是我工作中最美好與激勵的部分。
性就是性,當你穿透了社會文化他人對性與自我的各種評價,才能還原它們本來的面貌。而性只是你的一部分,你就是你,當你穿透那些評價,也能還原真實的自己。
- 分類: 性諮商心理師團隊